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国将相 > 第九十七章:魏使龙贾

第九十七章:魏使龙贾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继秦王君臣三人于旧梁得知了魏武卒抵达繁庞的消息后,王廙亦派随从先行一步将消息带到了旧梁。

此时东梁君才知道,此次竟有魏将龙贾率五千魏武卒陪同他儿子王廙一同前来少梁。

这五千魏武卒,让东梁君感到了压力,并非是因为这五千魏武卒本身,而是此举隐含着魏国的意志——魏国对秦王志在必得的意志。

若非志在必得,魏国何必派遣魏武卒?

此时司马卓已回少梁城,东梁君急召翟虎、李郃、尹骘、范鹄、王铮等人商议此事。

待东梁君将事情原委讲述明白后,李郃带着几丝讥讽道:“五千武卒?我还以为安邑当真无兵可遣,如今看来,魏国还是有可以出动的军队。”

翟虎神色微妙地看着众人,而尹骘、范鹄、王铮几人则沉着脸,一脸愠色。

他们并非针对李郃,而是针对魏国,因为就像李郃所说的,魏国其实还有可以出动的军队,但此前就是铁了心不愿支援少梁——当然,尹骘、范鹄几人也能理解魏国当初拒不发兵是不想与秦国扩大战事,可如今战事结束了,魏国却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要截胡,摘取理应属于少梁的胜利果实,这未免也太欺负人了。

尤其是王廙派来的那名随从,还当众讲述了王廙在安邑整整一个月不被魏王接见、拒之门外的经历,这让尹骘、范鹄、王铮几人心中暗怒,认为魏王此举实在过于无理。

见此,翟虎与李郃对视一眼,随即对东梁君道:“此次由我与李郃出面接待那龙贾吧,至于东梁君,不妨也来个‘身体不适’。”

东梁君思忖良久,点头道:“让范鹄与你二人同去。”

一听这话,翟虎与李郃就知道东梁君还未放弃他那不切实际的‘两不得罪’主张,耸耸肩表示无所谓。

十二月初八的早晨,王廙与魏将龙贾乘坐马车抵达旧梁,同行有五百名魏武卒。

得知东梁君的公子王廙归国,此时在旧梁驻守东城门的将领章贲迅速出城相迎,带着笑容抱拳说道:“恭迎公子回国。”

王廙不禁有些意外,毕竟章贲是‘翟氏’一派的将领,曾经双方是井水不犯河水,甚至偶尔还有一些摩擦,很难想象章贲今日竟对他如此客气。

“惭愧。”王廙一脸羞愧地对章贲道:“少梁最危难之际,我却不在国内,也帮不上什么忙,实在是……”

“诶,公子说得哪里话。”章贲笑着打断了王廙的话。

不可否认,王廙这次出使魏国,确实没帮上什么大忙,但他连续遭魏王敷衍、搪塞却毫不气馁,依旧每日去王宫求见魏王的执着,也足以令韦诸、伍康、章贲几人对他敬重几分。

要说有何怨恨,那也是针对魏王、针对魏国的怨恨,与王廙无关。

王廙也感受到了章贲对他的敬意,虽然不明白什么原因,但他隐约感觉到,这次的战争让他少梁内部变得空前的团结,以往这些‘翟氏’将领对他‘王氏’的不满与疏远仿佛已全部消失不见,这让王廙精神振作,恨不得立刻就进城了解清楚。

不过眼下,他却是得介绍一下同行的龙贾:“章营将,这位是魏国的将军龙贾,此番陪同我一起前来少梁……”

章贲闻言转头看向龙贾,清楚可见他脸上的笑容迅速收起,以至于当直面龙贾时,他面无表情,与方才对待王廙判若两人,很是敷衍地朝着龙贾抱了抱拳:“龙将军。”

感受到章贲的冷漠,龙贾微微皱了皱眉。

虽然他能理解这些少梁人的情绪,毕竟他魏国此前可是对少梁袖手旁观的,但他此次可是代表魏王而来,意义非同小可。

他沉声说道:“龙某此次奉我国大王之命护送王廙公子归国,顺便与东梁君商议一桩大事,请章营将通禀城内,在城内划一块地方供我麾下兵卒驻扎。”

他指了指身后的五百名魏武卒。

还想进城?

章贲心下冷笑一声,面无表情地说道:“好,请龙将军在城外等候,我这就去通禀城内。”

说罢,他朝着王廙使了个眼色,迎着王廙准备回城。

看着城门轰地一声关闭,龙贾皱了皱眉,稍稍有些不能适从。

他被晾在城外了?

他作为魏国派来的使者,居然被少梁晾在城外了?

看了看四周白茫茫的雪地,龙贾一时间有些转不过弯来。

而与此同时,嬴虔、卫鞅二人就站在城墙上,似笑非笑地看着这一幕。

除了秦王从始至终被少梁奇兵软禁,不,保护在尹骘府上的别苑,但旧梁并未限制嬴虔、卫鞅二人的行动,只是没收了二人的兵器,然后各派了几名奇兵保护二人——只要处于少梁奇兵的监视下,嬴虔、卫鞅在旧梁还是可以任意走动的。

正因为可以随意走动,自从得知魏国派来了龙贾与五千名魏武卒,嬴虔与卫鞅就冒雪在城墙上等着,想看看少梁对这支魏军的态度。

如今一看,顶着风雪在城上站了一个多时辰是值得的,二人亲眼看到章贲迎入王廙,却将龙贾这位魏王的使者并其麾下五百名魏武卒拒之门外。

“那章贲是少梁翟氏一系的将领吧?”卫鞅问嬴虔道。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我岳父是李世民女帝:你竟然想当我相父混在洪武当咸鱼穿进语文书,从刺猹开始人在红楼,开局倭寇送经验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诸天大明联盟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堡宗别闹大明1805
返回顶部